范姜古厝(5)  

 

久聞「范姜」這個姓式許久,初覺得特別,不曉其背後所承載的意義重大,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說的:

 

清朝初年,廣東海豐人范集景之妻雷氏,因丈夫早故且貧寒,而攜二子範文周、範文質改嫁姜同英,故長子範文周所生四子皆繼承姜家,改姓姜姓。次子範文質感念繼父養育之恩,起初難擇膝下五子是二人姓姜三人姓范、或三人姓姜二人姓范,但結果都不公平。最後決定五子皆冠上范姜雙姓。

後范文質所生五子先後來台,申請姜勝本墾號,逐步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南以社子溪為界,東至營盤腳(今楊梅市上田里),西抵石牌嶺(今新屋鄉石牌村),北達大堀坑(今觀音鄉大堀村)。是故范姜姓氏皆流入台灣。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1854年)興建祖祠,即今新屋范姜祖堂。

  

沿著指標往古厝前進,到了中正路的菜市場,不經意的回頭一看,忽見古厝隱約現身,才發現范姜古厝群就在這巷內,若不是這一回頭,我們可能還要晃上不知多久的時間才找到呢!

 

夏日的炎熱悄然爬升,夾雜著春末的絲絲冷冽,入巷一看,盡是紅磚屋,新屋之所以稱為新屋,就是這幾間房子緣故。

 

第一棟是范姜家族的公廳,又稱范姜觀音堂。

范姜古厝(1)  

 

第二棟是最富有客家風味的一間了,白灰色的牆壁,門楣上寫著「陶渭傳芳」,陶是陶朱公范蠡,渭是渭水釣魚的姜太公。

  

范姜古厝(2)

范姜古厝(2-1)

 

第三棟是最為華麗的一棟,牆的底基還有卵石輔襯。

   

范姜古厝(3)

 

第四棟古厝

范姜古厝(4)   

 

過了第四號古厝,卻不知道第五號古宅在那,直覺地往前右方走去,終於見了第五號古宅的一角。是唯一被列為縣定古蹟的一間,為范姜祖堂,也是唯一可以進門參觀的一間,其餘四間皆為私人住宅。裡面詳細介紹范姜家的起源故事,還有一位熱心的范姜先生在做解說。

范姜古厝(5)

范姜古厝(5-1)

范姜古厝(5-2)

 

之前在網路上看范姜古厝的介紹時,有看見第一間古厝的原貌,並不是像現在的范姜觀音堂那樣的新穎,全部改建過了,感到非常的可惜,其實原先的房子就像其它幾間一樣,是宅第型的,雖說改建過後的屋看起來較為完整,但還是想看到它最原先的樣子呀!

午後的陽光將古樸的紅磚屋照耀得更為猩紅,氣溫已不再冷冽,取代而之的是溫暖的感覺,時代的變遷這幾間古厝都一起見證過,回頭的路感覺比剛來的時候更為寬廣光亮,腳步也更為輕快了。

arrow
arrow

    T&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