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前期,教育意識抬頭,除了政府所興辦的府學、縣學外,官民合辦的書院也是一選擇,台灣所遺留下的書院遺址並不多,其中一個就是今天我們造訪的泰山─明志書院。
明志書院,為台灣北部第一所書院,清乾隆26年,客家籍貢生胡焯猷捐設房屋而成。前幾年因年久失修加上大雨降臨,幾乎全倒塌,民國九四年再度落成供人參觀,使我們現在見到的明志書院整體來說頗新。
入口處還有一敬字亭
順遊到了離明志書院不遠處的「頂泰山巖」,泰山巖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福山巖,到了咸豐年間才改名為泰山巖,主祀福建安溪縣的「顯應祖師」,至於位於明志路上的「下泰山巖」,則是頂廟的分靈。
泰山區,在清領時期原屬淡水廳管制,到了日治時期,則分至台北州新莊郡,二次大戰後改為新莊鎮,貴仔坑庄(古泰山名)居民覺得公務往返皆需至新莊鎮公所,深感不便,則提議分治,到了1950年正式設鎮,取泰山巖的「泰山」二字。
泰山巖為泰山區居民的信仰中心,今天前來已黃昏時刻,長者席地談天,小孩四處玩耍,好不歡樂。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