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橫山,過了芎林,我們輾轉來到新埔,新埔與北埔一樣,都是古厝非常多的地方。

 新埔   

 

新埔有兩大老街:和平街與成功街,兩街道相差不遠。

 

我們先進入和平街,剛進入和平街就看到一幢古樸的古厝了,只可惜只能遠觀而無法進入。

 

新埔潘宅:新埔鎮和平街170號

潘宅外觀很華麗,是鮮豔的螃蟹色,建於咸豐十一年,據新埔鎮公所上是如此說的:

潘宅最早建於1815年,傳說潘宅位於風水上之「螃蟹穴」,因此建造成左右寬而前後短的形式,連屋頂也漆成藍色,以象徵生氣不息。潘宅的外牆有內、外兩道,內牆的牆門(院門),是用泉州白石建造的,門楣上橫批「孝友傳家」四個字,是因為潘家祖先潘榮光、潘清漢父子曾被清廷封為孝子,故以「孝友」之德行為家風。

新埔潘宅是一座一堂四橫規模的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警與外禾埕的宅院,外形有如螃蟹一般。特別的是正身五頂不用翹鵝,並將屋頂漆成藍色,以象徵螃蟹穴之生氣不息。潘屋的牆身為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牆門以泉州白石砌成,以一道牆來表現門樓的意涵,是本古蹟的特色之一。

新埔 (1) 潘

新埔 (2) 潘

   

可惜此地家廟多為私人財產,唯一能進去的,就只有這劉氏家廟了。

劉氏家廟: 新埔鎮和平街230號

劉氏家廟建於清同治五年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祖先,現在是國家三級古蹟,這間家廟燕尾超多,是新埔和平街最多的,原因就是此地劉家供奉的祖先,得過功名的很多。

新埔 (3) 劉

新埔 (4) 劉

新埔 (5) 劉

新埔 (7) 劉

新埔 (8) 劉

 

再來我們到的是張氏家廟,新埔家廟可真夠多,多集中於和平老街和成功老街。

張氏家廟:新埔鎮和平街347巷22號 

為了尋找這間家廟,我們來回穿梭於和平老街,沐浴於溫暖的午後陽光中,張氏家廟又稱為張家祠,創建人為張雲龍,建於同治七年,光緒十一年遭日軍焚毀,後張德修予以重建;張氏家廟有一大廟埕,但進來之前可須先進一條小小的單行道巷子,我們還與一位阿嬤擦身而過,阿嬤正在細心的澆花,這裡的居民可十分悠哉哪。單從和平街後方經過時,只見雙燕尾與維護房屋的藍色布蓬,所以我們很不經意的就騎過去了,繞過巷子才方知這裡原有另一片天,很特別,家廟四周無路很通,就只有那條小巷子而已。

新埔 (9) 張

新埔 (10) 張

新埔 (11) 張

新埔 (12) 張

 

後來我們到了成功街,一樣充滿著古厝。

第一來到的是范氏家廟

范氏家廟:新埔鎮成功街530號

始建於咸豐十年,部分建築物已倒塌了,很可惜,若能多加保存就好了,畢竟現在這種古老的傳統建築已經少之又少,特別是大甲溪以北的地方。

 

 

最後我們來到的是林氏家廟,也是找了一小段路,小T真是太強了!居然可以找到這座隱匿於小巷子的家廟。

林氏家廟:成功街136巷16號

其實找路也不是件壞事,如果古蹟就在身旁輕易經過他看見她,自然就不會好好保存,也不會覺得驚艷,我們拐了個彎兒來到林氏家廟,初見到他,除了驚艷外,更覺得林氏家廟帶著深深的滄桑與哀愁。

也許是近向晚時分,燈光已漸昏暗,林氏家廟在微弱的燈光下就顯得十分落寞與殘破,他有著非常高翹的燕尾,且廂房也有。

很少看過這麼滄桑的老屋,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

新埔 (13) 林

新埔 (14) 林

新埔 (15) 林

 

 



加入「TR遊記粉絲團」可以得到遊記最新的消息哦

arrow
arrow

    T&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